最近特斯拉在美国上线了 Model 3 和 Model Y 的 "标准版" 车型。重点来了,这两部车的价格都有降价(Model 3 便宜了 5000 美元,Model Y 降了 5500 美元),算下来差不多省了 3.5 万多人民币。但别以为能薅羊毛了,实际上这价格低了,有些车配置也跟着走了。

特斯拉的减配思路很明确:砍掉 "锦上添花" 的配置,保留基础功能。

拿 Model Y 标准版来说,外观上贯穿车头车尾的酷炫灯带没了,轮毂从 19 英寸缩水到 18 英寸,车漆也只剩黑、白、灰三种,还只有灰色免费。内饰的变化更明显,皮革座椅换成了 "皮革 + 织物" 拼接款,前排座椅通风、后排座椅加热全没了,连方向盘都从电动调节改成了手动的。还有它的标志性全景玻璃天窗,直接换成了带隔音内衬的金属车顶。这个倒是有人觉得不错,毕竟老款天窗夏天不隔热,自己还得加钱买遮阳帘,现在换成金属车顶反而解决了这个痛点。

除了配置,其实它的性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折扣。

像Model Y 是换成单电机,马力降到 300 匹,百公里加速慢了 1.4 秒,电池容量减了 10%,续航少了 36 英里,超级充电速度也降了点。

智能驾驶方面更是"砍到了肉"。

标准版只保留了最基础的自适应巡航,能自动跟车但不能辅助转向,想要 Autopilot 的核心功能得额外花钱,FSD 更得加 8000 美元选装。

这么一操作,市场买账吗?股票先给了答案。

消息发出的当天,特斯拉股价就暴跌 4.46%,一夜之间蒸发了 65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4630 亿元),相当于跌没了好几个二线车企的市值总和。

不买账的原因是市场一直期待特斯拉能推出2.5万美元级别的真正低价车,结果新款 Model 3 起售价 3.699 万美元,离预期差得远,甚至配置还给减降低了。有车主说 "这哪里是标准版,简直是丐中丐",尤其是 Autopilot 的缺失让很多老车主难以接受,毕竟这功能开高速时能缓解不少疲劳。就像分析师丹・艾夫斯说的,大家期待的是实质性降价,不是 "减配换低价" 的套路。不过也有少数人觉得能接受,比如对配置不敏感、只认特斯拉品牌的用户,毕竟价格确实下来了。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在中国没敢这么干,反而推出了加了座椅加热、车载冰箱的 Model Y 长续航版,显然是摸清了中国市场 "堆配置" 的脾气。

特斯拉为啥非要走 "减配降价" 这条路?也是无奈之举。

一个是美国政策的变动,原来的7500美元的电动车税收抵免 9 月底到期了,消费者买车成本一下高了不少。所以特斯拉急需降价来对冲这个影响,不然销量可能掉下来。

还有是市场的竞争问题。中国市场上,小米 SU7、理想 L6 这些车型抢了不少订单,人家靠着 "冰箱、彩电、大沙发" 的配置优势打得火热;美国市场里,现代 IONIQ 5、雪佛兰 Bolt 的起售价都低于 3.5 万美元,特斯拉不降价根本没优势。欧洲市场更惨,6 月销量同比直接下滑 22.9%,德国市场甚至腰斩,再不动作就真要丢份额了。

最关键的是马斯克那笔 "万亿对赌协议"。特斯拉给马斯克定了十年目标,要再卖 1200 万辆车才能拿到价值万亿美元的股票奖励。可特斯拉近二十年才卖了 800 万辆,要完成目标必须靠走量车型,光靠高端车根本不够,所以减配降价的 "青春版" 就成了必然选择。

特斯拉这波操作,也算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

先是成本控制和用户信任的平衡难题。特斯拉想靠减配降成本,但消费者要的是 "质价对等。简单来说,要么像国产车企那样维持配置降价格,要么保持高端做体验升级。这种 "选择性阉割" 的做法,很容易让用户觉得被套路,久而久之会消耗品牌信任。就像投资者罗斯・格伯说的,特斯拉这是从豪华品牌往丰田式大众车企靠,品牌调性一下就降了。

另外是价格战的边界线在哪。新能源市场已经从 "增量竞争" 变成 "存量博弈",但竞争逻辑早变了。中国车企靠 "堆配置" 形成了差异化优势,乐道有换电、小鹏有辅助驾驶,这些都是特斯拉取代不了的。特斯拉想靠减配降价抢市场,可 20 万预算摆在那,消费者是选配置精简的特斯拉,还是选空间更大、功能更多的国产车?这真不好说。

最后是科技公司的估值逻辑经不起 "传统操作" 的考验。特斯拉之所以有 200 多倍的高市盈率,靠的是 FSD、人形机器人这些科技故事撑着。但这次减配降价,既没有新平台支撑,也没体现电池或制造技术的突破,反而像传统车企的老套路。市场难免会质疑:特斯拉的科技溢价还值不值钱?要是 FSD 落地不及预期,这高估值迟早要回调。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这两款 "丐版" 特斯拉会不会进中国。有消息说上海超级工厂已经在改造生产线了,按中国的供应链成本,Model 3 说不定能下探到 20 万区间,Model Y 可能跌到 23 万左右。如果真来了,国产车企肯定会跟着反击,到时候新能源市场的价格战怕是要更激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