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资产配置的认识

资产配置,简单说,即根据自身投资需求将资金分配至不同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商品、房产、现金等,以平衡风险与收益。资产配置的概念很好理解,但其内涵确有必要从客观性与主观性两方面进行延申解读。

1.资产配置的客观性

资产配置的客观性体现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就像每个人都会呼吸一样,每个有资产的人一定持有某种资产配置组合。就算是只有银行存款也是一种资产配置,只不过是把资产全部配置到了银行存款上。因此资产配置无关财富多寡、无关认知高低,是所有人都要、也都会面对的事。

持有资产配置组合是必然的,这是其客观性的体现。但组合是否合适、合理,则是资产配置主观性的体现。

2.资产配置的主观性

资产配置的主观性体现在配置方案要符合个体自身需求。从总的方面来说,资产配置就是为了平衡风险与收益,获取收益为主,平抑风险为辅。但具体到个体,则又会因其所处人生阶段、财务状况、社会关系、境遇、性格、偏好等而有所不同,因此配置方案也是“千人千面”的。

市面上流传很多配置方案,如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方案、100-年龄配置方案、耶鲁大学捐赠基金配置方案、永久投资组合方案、全天候资产配置方案、50-50股债平衡方案、60/40股债配置方案……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每一个方案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且不具有普适性,僵化的复制某一方案很难契合个体投资需求,也失去了资产配置的灵魂。但值得推荐的是,可以以某一方案为基础,进行贴合自身实际需求来调整组合,应该是一个比较高效的配置方案打造路径。

二、资产配置的目的

资产配置是为了平衡风险与收益。通过资产配置的简义可以看出,配置的本质就是将现金投资到不同类别的资产上,因此配置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投资收益。但由于收益往往伴随着风险,越是高收益越会高风险,所以才有了多资产配置。那么何为风险、何为收益呢?

1.资产配置语境下的收益

收益很好理解,就是资产净值的增加;收益率则是资产净值增加的效率。毫无疑问,收益和收益率都是越高越好。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资产体量对于收益与收益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资产体量越大,对于收益率的要求会逐步降低,而对绝对收益的关注越多;反之亦然。其本质原因是资产整体对于损失的修复能力的差别。巨量资产一次严重的失败,很可能永远无法再东山再起;而小资金则可以坦然面对失利,随时重振山河。

2.资产配置语境下的风险

关于风险的认识,不同投资派别会有不同的认识。直接说,资产配置语境下的风险有两层含义:一是投资失败的风险,二是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的风险。前者造成资本永久性损失,后者造成流动性枯竭。

投资失败是风险,这个一般没有异议。如果有大善人认为“自己的投资失败意味着他人的投资成功,而作为整体则产生了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我也尊重哈。但是对于资产价格巨幅波动是风险的观点,则有较大分歧。

价值投资者认为,资产价格的波动不是风险,资本的永久性损失才是风险;并且提出了“市场先生”的经典譬喻。我不认为这个观点错误,但要强调需在价值投资语境下使用。价值投资是股票投资的方法论,但股票投资是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不能用局部的规律规齐整体的规律。可以说,正是因为价值投资理念中市场先生的存在,资产配置才更有意义。

另外,从波动本身来说,尤其是巨幅波动,会造成资产流动性枯竭。假设一个资产配置组合全部配置到股票资产上,按照价值投资理念选股买入,且不说看错以致踏入价值陷阱带来的资本永久性损失的风险,只说市场先生长期抑郁无法实现股票价值回归情况,你该如何“享用”你的资产?虽然价值投资者全都提倡要用长期资金投资,但人生不会按照你的计划发展,总有意外出现,那么你是卖出还是借钱?卖出则会形成实质性亏损,借钱则是变态的加杠杆,也不符合长期资金投资的要求。

也许有人想到股票的分红。但需要明白的是,所谓市场先生的抑郁,不是分红前股价1元,分了0.05元股价还是1元,分红后可能变成了0.9元甚至更低!那么请问,你是花掉分红还是再买入呢?在市值一定的情况下,无论你有多少股,从1元涨到2元就是需要100%,没有例外,没有数学诡计。更可怕的是,市场先生真的错了吗?

本节阐述的内容较多,总结就是两点内容:资产价格大幅缩水时,很难判断市场先生和投资者到底谁错了。另外,巨幅浮亏会造成流动性枯竭,在人生遭遇意外时无法坚守价值投资原则。

3.平衡风险与收益

高收益就伴随着高风险,这是投资中普适的规律。价值投资中股价高波时价格越低越便宜,风险越低、收益越高,是需要公司确实有价值作为前提的,判断这个是需要非一般的能力的。

收益与风险一体两面,同生共灭,互根互用、相互对立,相互制约。资产配置所谓平衡风险与收益,就是牺牲部分收益以平抑风险。具体体现有三:一是分散、二是对冲、三是再平衡。

(1)分散:削弱看错的风险

投资是一种以风险换收益的游戏,收益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一般等价物的增加。由于社会发展和通货膨胀,有价值的资产价格会长期上涨,同时叠加风险溢价获得超额收益,因此投资就要买入有价值的资产。但是对于资产价值的判断、高收益资产价格的高波动,以及两者叠加带来的反身性效应,使得长期投资变得极为复杂和困难。分散则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解决方案。

分散可以减少单一投资失败带来的影响,由于投资具有亏损有限、盈利无限的特征,即使部分股票遭遇不利,其他表现良好的投资也可以弥补回来。一个十倍股可以承担九笔投资归零,因此组合整体的预期回报为正数。

但要注意的是,分散买入不代表不需要买前做价值判断。分散是对“看错”的解决方案,不是对“看”的替代方案。价值判断标准要简单、明确、易行,否则会产生大量工作量。同时分散程度建议以单一股票仓位不超过3%为标准(具体仓位计算方法请见后文)。如仍觉复杂,也可借道股票ETF作为“看”替代方案。

(2)对冲:平抑高波动的风险

对冲是针对波动而言的概念,由于各股票、行业、市场、品种的涨跌并非同步的,因此在实际市场中彼此的波动会相互抵消一部分。比如市场指数的波动往往低于个股的波动,就是成分股之间波动对冲的体现。衡量对冲波动效果的指标叫相关性,取值(-1,1)之间。-1代表负相关,即波动完全抵消;1代表正相关,即同涨同跌不抵消波动;0代表不相关,即有时抵消有时不抵消。此外,低波标的对高波标的也有对冲效果。比如±5%波动的标的叠加±20%波动的标的,其综合波动率一定在±5%与±20%之间。

对冲的难点在于如何判断不同标的的相关性与波动率,其计算有一套明确的复杂的计算路径。简明的方法是通过对不同标的在多个历史区间的价格走势进行判断,不求数值准确,但求配置方向正确。

(3)再平衡:增加超额收益

资产价值的增加和展现是非线性的,影响因素也众多。在结合自身需求对资产组合配置完成后,各大类资产会有一个明确的比例值。经过一段时间市场的发展后,由于熵增效应的存在,整个系统必然会自发地走向无序,偏离初始的配置比例,为再平衡提供了基础。

再平衡的本质是维持组合性质与风险水平,客观上会自然而然地“高抛低吸”。价格是否低于价值不好判断,但此时的低价肯定比此前的高价更有价值(不要怕看错,我们已经分散了);上涨同理。因此整个组合的再平衡操作一定会形成收益的正向积累,并形成超额收益。

再平衡可以定期进行也可定比例进行,根据自身偏好选择。更高级的再平衡叫动态平衡,即根据标的估值水平调整初始配置比例。此属高阶操作,判断估值水平这件事需要一定的投资认知和投资经验。如果轻易调整初始配置比例,很可能发生高买低卖的操作。如果对自己的估值判断有自信,那么仓位的调整也应限制在其原始仓位的±10%以内。

三、资产配置的方法

如前所述,资产配置的实际操作没有一个标准的、普适的配置比例。任何给出固定比例的资产配置方案都是僵化的、泛泛的、失去灵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资产配置没有一般性规律,我们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应该在组合建立之前寻找。

1.特定预期收益下的风险偏好

投资就是为了获得收益,资产配置就是将现金投资到不同资产类别中,因此资产配置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资产配置不仅要赚到钱,还要赚得稳,甚至可以牺牲部分收益以平抑风险。这个逻辑要搞清楚,这也是资产配置的着眼点,即关注风险与收益。切入点就是调和风险与收益,使其满足自己的需要。

资产配置组合是由不同的资产构成的,不同资产具有不同的收益与风险特性。一般而言,我们将资产分为股票、债券、商品、房产、现金和其他六大类。从收益与风险角度来分类,股票、商品属于高收益高风险类,合称股类;债券、现金属于低收益低风险类,合称债类;房产、其他属于不确定风险收益类,需根据其特性划入股类或债类资产。

风险偏好较高的,则多配股类资产;风险偏好较低的,则多陪债类资产,再以商品或其他进行优化。这是大原则、大前提。具体配置比例,建议利用组合回测工具,以10%为单位调整配置比例,得出自己可接受的资产净值回撤幅度以内的配置方案。每一大类资产下还会有二级分类,根据自身需求设置三级分类。根据一级大类比例确定二级分类比例,根据二级分类比例确定三级分类比例,根据三级分类比例确定分批买入比例。如此,就能将风险用规则逐步化解掉,买卖操作也有了行动依止。

2.对不同类别资产的认知与把握

资产大类有六,下分小类则更多。在此举例列表如下(仅供参考):

大类资产/二级分类/三级分类

【股票】/沪深市场/境外市场(市场指数、行业指数、策略指数、个股)

【债券】利率债/信用债(国内债券、国外债券、(含可转债))

【商品】贵金属(黄金、白银等)/农产品(豆粕、玉米、猪肉等)/工业原料(铜矿、铁矿、玻璃、橡胶等)

【房地产】普通住宅(普通商品房、自住房)/商铺(商铺、铺位等)/耕地(农村耕地、宅基地、池塘、山林地等)

【现金】人民币/美元/欧元

【其他】古董字画/硬通商品(白酒、奢侈品、收藏品等)/合伙生意(财务投资公司、小型水电站)

上述资产类别较多,每一种资产都需要深入学习掌握相关投资知识和技能。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已有涯随无涯,殆矣。”千万不要对自己求全责备,每一种资产都要搞懂。最简单的,能基本搞懂股票和债券,就可以了。其余的就平时坚持学习,日积尺寸之功,终究都会慢慢熟悉的。

3.不可忽视的运维成本

资产配置是获取稳健投资收益的工具,各类资产是资产配置的工具,是工具就是“用”,而非“体”,千万不要体用不分,本末倒置。

资产配置方案不在复杂,而在有效。复杂的构成对于个人对投资工具的使用和研究运维的精力付出会形成双重考验,适得其反。奥卡姆剃刀原则是一个在执行层面很好的标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每一个操作前都要自问:这让我的投资组合赚得更多了还是赚得更稳了?如果给出负面答案,或者无法给出明确答案的改变,都是不必要的。

四、资产配置的思维方式

资产配置并非只是一种具体的投资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企业管理者要做资产配置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投资者通过资产配置获得稳健的可观的投资收益。人生也未尝不可使用资产配置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当你要做一个决策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个决策对自己的影响有多大,失败了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是否还能东山再起?相信会是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巴菲特做资产配置吗?当然也做。我们常说巴菲特是集中投资的代表,单一股票持仓会超过50%。但我们拿苹果举例,2023年底,苹果是巴菲特的股票投资组合中占比最大的一只股票,其市值有1743亿美元,但伯克希尔2023年报显示其总资产有1.07万亿美元,苹果占比也就16%多一点。虽然我仍然为这个持仓比例有点高了,但很明显并不像我们一般认为的那么集中。

通过《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劳伦斯·坎宁安 著)一书可以得知,巴菲特在“永久性持股外,还持有大量普通股、中期混合证券、长期固收债券、短期现金等价物及套利品”多种资产,并表示“在这几个大类中进行选择时,没有特别的偏见”,“我们的目标是最终资产净值的最大化”。只不过巴菲特的分类是其所谓的“三类资产”,即货币类资产(货币基金、债券、存款等)、无产出的资产(黄金、石油、农产品等)和可生产性资产(公司、农场、房地产等)。巴菲特推崇的是第三类资产,但没有买成第三类资产的其他资产,是什么呢?答案不言而喻。

资产配置是每个投资人的必修课,知道了资产配置,才有资格探讨如何投资股票、如何投资债券、如何投资商品房地产。资产配置的收益并不低,并且能给你无与伦比的踏实感。尤其当你想要传承财富给下一代的时候,你会发现资产配置组合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