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屏幕前的你——年收入超过24万美金,说明你是全美Top 5% 的高收入者。

如果你的家庭年收入超过60万美金,那么恭喜你!已经打败了99%的人,成为金字塔顶端的1%。所以年薪在25万美以上,你可以名副其实的被称之为——High Earners。

人们最大的误区是:默认High Earners赚的多,应该更懂怎么管钱。

但事实并非如此,金融行业和法律行业作为金领,众所周知的月光族,paycheck-to-paycheck的本质就是赚的多花的也多,奢侈的生活方式、配得上自己title的房子和车子.....

仅仅因为某人有高收入,甚至本身从事金融行业,不意味着他们善于理财或者守得住自己的财富。

总结了一下High Earners在工资上打败99%的人的基础上,最容易犯的7个投资和认知错误。

我做了一个统计,80%的High Earners都会犯以下提到的至少一半的错误。

我会从这几个方面讲: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误投了一些听起来很酷的项目,高估了自己对风险的预期和判断能力;认为高工资的增速和好日子会持续;还有因为自己认知盲区而忽视的税务规划等七个方面。

有一个经典宇宙定律,叫做“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

反复思考这句话,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牛顿,经济周期、投资组合账户,适用于人们的认知。

每一个进步的过程,根据自然的法则,都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环节,不会有持续源源不断的上升,而是周期性波动的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换做是人们的收入,High Earners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当自己的工资在过去10年左右的期间持续上升,就会假设:“自己在其他领域,投资领域也会有超于常人的表现,我一定天选之子!”

但错就错在,低估了未来的变化,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和决策,从而对未来的预期过于乐观。

假设自己高收入状态

永远持续

高收入人群常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假设自己的高收入将持续下去,永无止境。

Once the salary rises, everything else will go better from now on. 

然而事实却是:“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

高收入者都在职业生涯中有出色的表现,比同龄人更早的达到了收入潜力的峰值。

你可能是一位年薪50万美元的主治医师,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或者一位拥有corner office的企业高管。你可能从未想过自己会有如此高的薪水,你也确实做到了,实现了只有极少部分人才能接近的成就。

然而,就像引力一样,任何上升的东西都有下降的趋势。

可能不会像牛顿的苹果那样自由下落,但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平稳。

数据显示,对于大多数领域来说,专业领域的衰退开始得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早。

根据UC Davis的心理学教授Dean Simonton的研究,职业生涯的高成长性生产力通常在前20年内增加,然后开始趋于平缓曲线。

因此,如果你在二十多岁开始职业生涯,那么你很可能在45岁之前取得Peak Performance,后面陷入瓶颈期甚至开始下滑,人们的收入也会遵循这一曲线。

取得最佳成绩,然后很快就会开始下滑,收入也会遵循这一曲线。根据薪酬研究公司 PayScale 的数据,大多数全职工作者在他们40~50岁时赚到最多的钱。

我并不是说你在50岁之后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获的高薪,而是随着行业和科技的变化,有一些行业甚至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只有保持高度警觉的意识,才能够有意识的感受到环境的变化,早做准备。

轻信朋友的投资建议

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高收入人群常犯的第二大财务错误是: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被一些听起来很酷,常人不会投资的项目吸引,因而开启了一些自己身边“高收入朋友”也在投资的,一些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很酷的项目。

比如Pre-IPO,在滴滴上市之前的股东,结果被拦腰斩断的股价砸中;投SpaceX作为原始股东;听信朋友的私募基金,入手了之后次发现管理费极高,而且对资金的流动性大打折扣,错过了很多更稳健的被动收入的投资机会。

这些投资的项目通常有一些特点:轻信朋友,而不管朋友入场的时间点,和当时他们入场时间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

你身边是否有一些朋友,对自己的投资组合报喜不报忧?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亏损,而是在大涨的项目上,总喜欢只汇报自己成功的投资项目,对砸手里的项目三缄其口,避之不谈。

还有一个特点是:一些门槛听起来有点高的项目,当成是身份的象征,认为只要获得了商业地产、或者听起来酷的投资项目,就多了一项自己谈资,就有点高人一等。

High Earners通过进入层层选拔的Top school,或者承担在当时看起来高风险的行业,使自己的专业角色变得不可替代。

因此,人们轻易地相信,同样的风险可以运用到投资板块。在职业初期take the risk,取得了一定的职业成就,那么投资上难道不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吗?

于是入手了一些朋友推荐、听起来很酷的小众投资领域,甚至选择一些小众银行来储存自己的毕生积蓄。

但这往往是高收入人群不可触碰的投资领域。这些高风险投资是非常不必要的尝试。关于小众投资,因为对背后行业不了解,有可能使自己失去一切。

我自己的例子:刚提到的Pre-IPO等等一些错误,我自己都有犯过。以为自己懂了,其实连半只脚还没踏进来,高估了自己的认知。

Seller financing的例子,以为能以10%的首付,获得一个低于市场贷款利率3%以上的rate,却忽视了交易周期,卖家本身的动机,房子本身的一些改建结构的问题,投资合伙人的信用问题等等。

切实建议:(Stick with what you know. Don't overcomplicate their finances.) 如果一些项目的盈利模式,你需要通过google的方式了解大概,自己也不是十分把握的时候,那么最好不要碰,多半进场之后,一年之内会后悔。

把财务投资复杂化

高收入人群第三大常犯错误是:将财务情况过于复杂化。

娱乐行业、好莱坞明星的投资项目,创业的项目,更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认为财务自由了之后,就要开始考Bar,一定要会day trade,将投资描绘成一门复杂的科学。认为赚了很多钱的人,都在做着非常复杂繁琐的交易。

因此,高收入者感觉自己也需要跟随潮流,将他们的钱分散投资于各个方面,投资于这个“酷炫”的初创公司,开始变成LP,头上具备了很多Fancy的头衔和称号,尝试高存款利息新银行。

很快不到2年的时间,他们就不知道自己的钱究竟投去了哪里陷入了复杂性的困境中——我经常说一点金钱并不需要复杂化

还记得巴菲特和华尔街顶级hedge fund经理的赌注吗?10年之内,主动管理和S&P500的大盘指数,哪个能跑赢彼此。

结果发现:S&P500的指数完胜,并不需要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就可以复利和跑赢市场。

本质就是一个龟兔赛跑的游戏。

一个是稳健的选择,一个拥有惊人的速度,但是不确定性极大,并不能保证某一年是否会存在20%以上的亏损,都是需要承担的风险。乌龟之所以能赢过兔子,并不是因为它有一个复杂的策略来完成比赛,实际上相反,它是相当简单的,一直保持脚步稳健地向前,很多投资的本质就是被动管理——buy and hold and maybe never sell。

高收入人群把投资行为过度复杂的另一个表现是:投进了很多非流动性的资产中,包括DPP(direct participation program)、商业地产、艺术品收藏品,甚至NFT当中。

因为顶级富豪不是也拥有这些资产吗?但是顶级富豪对于艺术品和很多非流动性资产的投资,仅占他们收入的一小部分。

而且一幅画、一栋楼,即使亏损也是输得起的。

通常对于顶级富豪来讲,这些VC的投资也好、艺术品收藏也好,只占资产不到5%的比例,且拥有足够的其他流动资产,通常不会成为问题。

但对于High Earners这个群体,当人们发现自己需要现金,但他们大部分投资都是非流动性的时候,才发现资产的变现需要几个月的交割时间,甚至有些资产有价无市,交易的过程要持续几年。

更别说合适的价格需要找到买家、谈判和处理交易,更不用提出售该房产所需的费用。

生活中会发生各种情况,我们永远不知道何时需要快速获取现金。

 追求高收益,不去考虑后果

第四个高收入者常犯的财务错误是:他们继续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收入,而不考虑终局。

终局问题就是:What's your End Game?当你经历长时间工作,与竞争对手激烈竞争、经历高密度繁重的会议和待办事项列表,终于达到职业巅峰。

然后呢?接下来怎么办?一旦你达到了高收入的目标,10年,20年后会怎么样?该怎么办?这是大多数high earners,high Achievers没有找到完美答案的地方。

High earners在高成长速度的环境下,除了对于自己银行账户数字的关注,除了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之外,还没有什么更好的答案。

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攀升,追求更多的职业成功,更多的收入,但这是唯一的方式吗?那又要以何种代价呢?

高收入并不是免费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7天,以及快速节奏的职业生涯,这通常会导致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包括健康、人际关系、同下一代子女的关系和文化差异、以及家庭整体幸福感。

再加上数据显示,大多数职业和收入在50岁左右趋于稳定,但也开始陷入中年危机的原因之一。

选择错误的财务建议

High earners第5个财务错误是:选错人。

找到错误的自己的financial advisor将自己置于错误的财务建议中。

通常情况下,高收入者犯投资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听错了建议,承担了不必要的投资风险。

或者自己的financial advisor主要目的就是赚交易佣金、按照资产比例获得一定的管理费。

在财务层面有一个经典的词叫做Fiduciary,意思就是你的财务建议人,financial advisor要充分出于你的利益,而不是出于自己的佣金利益去实现你的财务目标。

不难发现,大银行的资管经理,即使Chase,他们通常会给你推荐最基本的理财产品。比如money market,不同到期日maturity的bonds产品

原本这些产品你直接在政府国债官网上的交易费和管理费基本不存在,但是在银行客户经理当中,他们在交易过后却可以获得0.5%甚至高达1%的佣金。

这笔钱不得不说是智商税。而且这些简单的结构,如果你花时间梳理一下基础的投资知识,这1%的佣金换算成累积下来高达几万或者十几万的交易费,大可以省掉。

获得正确经验教训的关键是要辨别建议的来源——sales person和advisor销售的初衷,他们的收入结构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很长的一份disclosure document,如果你不愿意看,是否能让你的银行客户经理给你解释一下,他们佣金的抽成比例和过程?

所以,请认识到这一点,提出好问题,了解银行或投资公司如何从你身上赚钱,佣金的结构的disclosure你到底读没读?

你是否发现了和客户经理之间的一些conflict of interest审查他们的金融产品,但最重要的是要教育自己,以便你自己来主导你的投资,而不是别人。

heard it from someone(听朋友说哪里的房子高估值,却忽视了朋友进场的时间,是否是报喜不报忧,或者有多少是运气因素

税收规划存在盲区

第六大误区,关于税务规划存在认知盲区:You have to plan on your tax依靠CPA的执行,但并不是可以针对未来规划计划一些高屋建瓴的建议。

税收是我们预算中最大的开支之一,如果生活在发达国家,一生当中有大概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给政府打免费的工。

而获得的相应的福利,却不甚了了.....

如果你是高收入者,因为有progressive tax rate(ordinary income),你赚的钱越多,交的税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名超级高收入者,处于最高的税率档次,你将支付37%的税,而这还不包括state or payroll tax。

因此,税收规划是高收入者必须要做的。不幸的是,大多数人把这个问题视为事后补救,而不是提前规划。

当你在年底或者第二年的1、2月份的时候,发现自己要补税的金额很高,再想折返去改变自己的收入结构或者税务结构,就已经太晚了。

所以税务规划要尽早进行,宜早不宜晚,必须要提前进入日程。

如果你是高收入者,还没有深入思考税收规划,以下是一些明智的策略可以帮助你入门:

①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账户

如401k和HSA。每投入一美元或类似401K这样的retirement accounts,都会降低你的总税收收入overall taxable income。如果你处于最高税率档次37%,你可以节省数千美元,这些钱本来要交给Uncle Sam的。

② 开办自己感兴趣的副业。

自雇人员(无论是全职还是兼职)有许多面向他们的扣税优惠,而W-2雇员则没有。因此,如果你想要将自己的项目付诸实践,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再次强调,许多高收入者是通过渐增加收入来实现他们的收入地位的,可能不曾考虑到这些税收规划的重要性。

富人是有自己的语言的,我们不能再强调了Dividends、Deductibles、Mega Backdoor。

缺乏基本的财务素养

高收入人群常犯的第7个财务错误是:他们缺乏基本的财务素养。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高收入者可能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别无选择,或者不重视税务规划,因为他们认为这太基础和太简单了,像是基本的预算、变得节俭、指数基金index funds听起来都很无趣,对于我这样高智商的大脑来说---it’s too basic。

我宁愿去寻找更加复杂、更加令人兴奋的投资项目。

而在消费方面,如果我不能用我的高收入购买我想要的所有东西,那在工作上成就非凡又有何意义呢?

我需要花Ego money,让人们看到并羡慕我的成功,但这往往是许多高度成功人士的情况,他们在市场上能够拿到超高薪水,却仍然靠着发薪日勉强度日--living paycheck-to-paycheck。

财务素养并不简单。可以毫不客气的说,if you think that financial literacy is too basic, maybe it’s you that is basic. No offense.

感谢大家的持续关注。

我们下期再见。